理性看待硅产业现状

发布时间:2012-06-11

  我国硅产业大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多种主要产品产能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发展成就显著,但从成熟度分析,行业总体尚处于发展初期,表现在:小规模企业所占比例较多,行业还没有通过竞争完成整合与集中,缺少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行业盈利能力差;科技投入少,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技术储备;缺少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海外拓展难度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行业发展主要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

  我国是名符其实的硅产业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大宗硅材料产量约为世界产量的40%,且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最终面向出口。来料加工贸易在硅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如多晶硅进口量居高不下,2011年增至6.5万t,又几乎全部做成光伏电池重新出口,而我国电子级多晶硅、半导体级碳化硅材料等高端产品则接近空白。

  市场增长正逐渐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硅材料产品的终端市场过度依赖出口,其中多晶硅产品最终出口的比例接近95%,聚硅氧烷、金属硅产品的这一比例分别约为30%和55%。十二五期间,国内光伏市场将逐步启动,有机硅消费也将持续增加,由此拉动金属硅国内消费比例也将攀升,而同期欧美市场的复苏仍有待时间,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硅材料市场将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1》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在电力行业,以太阳能发电、水电和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太阳能发电将在新能源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据统计,2004年世界电力消耗为14.7万亿kWh,2015年将达到21.7万亿kWh,如果届时世界电力消耗的1%采用光伏发电技术,至少需要多晶硅160万t以上。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新兴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逐渐出台,国内外光伏装机容量将持续扩大,多晶硅需求也将持续增长,预计最近五年世界多晶硅年均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约30%的水平,2015年世界多晶硅需求将超过50万t。

  硅产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技术性行业,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其他稀缺材料的替代性以及对其他战略性行业的支撑两个方面。在其不长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市场总体的潮涨潮落。有机硅行业在进入20世纪后也出现了阶段性的过剩,市场竞争恶化,主要厂商开工率下降,经营困难,不少大型企业破产、重组,市场景气在2005年之后才得以恢复;4年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机硅行业再一次遭受重创,欧美日等主要市场均出现了5%~10%的大幅度萎缩,一些巨头公司也不得不被迫裁员减产,调整发展战略。

  分析这些产业发展的周期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一是这些变化带有规律性,大致以10~12年为一个周期,这在硅产业的发展史上有迹可寻。行业从高峰步入低谷的诱因都是因为市场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有时因为下游技术进步,减少了对原料的消费,也有因宏观经济走低导致的消费下滑。在低谷期间产业因受到冲击后导致有效产能降低或滞涨,之后市场恢复,造成市场相对紧缺,带动行业重新从低谷走向高峰。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国家扶持行业或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虽然会客观上加快行业复苏或发展,但影响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两者。

  二是行业的潮起潮落对推动行业进步客观上有促进作用。在低谷中,重视技术创新与积累、管理体制完善、抗风险能力强的公司容易恢复,且由于低谷期后竞争对手的减少,这些企业更易成长,更好的带动行业上升,而不能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则会退出市场舞台。因此每次震荡之后,行业发展都会出现新的局面,产品品质提升、生产成本下降、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行业安全环保水平明显提高。例如1994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只有69MW,2004年增长到1.2GW,10年增长了17倍,自2006年开始,光伏成为多晶硅行业的主要消费市场,至2011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达到约21GW,较2004年又增长了17倍,17年间历经行业两次大的波动,但年均增长率仍达到140%。最近10年,世界有机硅产业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两次冲击影响的前提下,自2001年以来年均也保持了7.8%的增长速度,约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倍。同期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生产成本等指标都得以大幅改善。 三是这种剧烈波动往往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调整与产业转移,总体趋势是将低端产业的生产重心由成本较高、增长放缓的发达地区向新兴地区转移。例如在最近几次市场低谷期中都伴随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金属硅、有机硅、多晶硅、白炭黑等大宗原料行业的生产重心也因此逐渐由欧美本土转移到日韩等国再依次转移至中国、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地区。比如近年先后有摩托罗拉、通用、罗地亚、拜耳等多家曾涉足硅产业的跨国公司选择退出该行业,而目前约1/3的进入大型硅行业厂商都是最近10年才成长起来的,且大多位于中国、韩国、南美等新兴地区。

  我国硅产业当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这也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契机。应借此机会推动国家有关产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能源价格以及推动公平贸易的有关政策实施,同时加强环保及安全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快硅产业升级步伐。

  国家对硅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量支持,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硅产业发展的特性与国情,不宜照搬发达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例如对能源尤其是电力价格,不宜给予过多减免优惠;对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政策与补贴规模,应在充分调研并制定严谨、可行的监督机制基础上再加以制定,而不宜直接出台大规模补贴;对于影响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关键产品性能提高、成本降低、功能改善型技术,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大幅提高科研投入。主动适应产业转移,加快海外投资步伐。

  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链条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产业转移是正常的。充分把握、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有针对性的加快海外投资步伐,是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我国现有硅产业中的部分低端分支主动外迁,继续承接国外先进硅产业转移,同时为国外相关产业出口工程服务、机械设备都蕴藏有大量市场机会,值得行业关注。

  总之,我国的硅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挺过目前的行业严冬,迎来新的发展。尽管如此,行业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应对突发情况,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发作带来的不良后果。(转自中国有机硅论坛)

    返 回